今天的四位與談人可說是囊括了各種不同的社群經營者屬性,從內容製造、商業接案、自媒體還有數據分析等,500 元可以說是花得物超所值,只能說超賺!
一開始提到的是在 Facebook 觸擊率下降的這個時間點,要怎麼去因應 Facebook 的改變。其中聽到的一個想法是,你知道 Facebook 現在的目標是什麼嗎?對比他們在 Instagram 的策略,是偏向呈現更多個人的生活動態,而目前的 Facebook 更像是一種新聞媒體的曝光管道,有別於以往希望在 Facebook 上有更多的個人動態。目標調整了,策略自然要改變,所以演算法也一定會跟著改變。
搞懂 Facebook 的目標是什麼,跟著它的目標去改變曝光的策略,貼合他們所希望被粉絲看到的東西,才不會受演算法影響,被演算法大浪一捲就消失不見。
也許很多人看到的是 Facebook 的調整造成的負面影響,但 Facebook 的崛起也帶動了小眾市場的連帶崛起,在進行貼文推播或廣告投放都能夠更精準的針對小眾去做推廣。如何確立自己的品牌定位,找到自己的目標小眾去深入接觸,而不是一味的在社群上操作,期待粉絲會找到你,這是不切實際的。(講者們有提到,目前的廣告越來越難投,搞不好發傳單的 CTA 都比在社群容易許多。)
除了 Facebook 有沒有其他的平台可以轉移或使用?
轉換平台也不是不可以的,例如全聯放棄粉絲團轉而去經營 Line@ ,因為他們的目標受眾慣用的工具是 Line 而非 Facebook。關鍵還是得要跟著人走,你的客戶、使用者或粉絲在哪裡?就主動去靠近他們,讀懂你的粉絲使用習慣,才不會被 Facebook 所制約。
不過在這裡講者丁豪分享了看法,覺得 Facebook 目前在台灣就是超級爸爸,以前的爸爸是個好爸爸,不會打你或罵你(改演算法),可能你給一塊錢他會帶你認識十幾個叔叔阿姨;可是現在爸爸時不時會打你(演算法一改觸及就飛走囉!),你可能給他 10 塊錢,現在卻只帶你認識一個人。只是,你也不能跟爸爸打架或離家出走,因為最大的就是他了,我們必須得去學著挨打,學著用爸爸的語言去和他溝通。
丁豪認為,Facebook 在台灣就像是空氣般的不可或缺,你總不能隨時憋著氣,而是要調整自己的方式,去讓自己能夠正常的活著,轉移或逃離不是不好,而是你自己要先有能力可以自力更生,才去想要如何去轉移平台。養活自己比你要使用哪個平台重要太多了,就算 Facebook 再坑、再薛你多少錢,但你活得下來才是最重要的,猶有餘裕的時候再去考慮轉移吧!
先制定目標策略,再去進行相應的操作。
《圖文不符--張志祺》廠商或者老闆不懂社群的 KPI 所在,盲目的訂定指標,有時反而可能加速社群的滅亡。KPI 應該是為社群行銷的目標做服務,而非傳統的數字績效(對!就是你!不要再把粉絲團人數當成唯一的 KPI 了!)
操作時的競價與實際情況與合約不符無法請錢,或者是結案時與當初合約上簽的數字不一樣無法請錢,都是社群上很容易引發爭議的問題。
但 KPI 應該是取決於你的社群行銷目標。如果是要蒐集名單的話,就不要把 KPI 設成 CPC,而是要看 CPL。如果是要賣商品或做曝光,兩種社群行銷的目標不同,也不能都採用同一種的 KPI 去做設定。有的時候無法太苛求社群操作的競價,但有沒有達成最初希望的目標,才是最需要去關心的。
(社群頑童:粉絲人數並不等於觸及人數,並不是粉絲人數沒有影響,而是有其他更重要的指標能去看。)
如何想梗?
梗真的很難搞,想要的時候不一定有,做雜事的時候突然迸出來,如果不馬上寫下來,過不到一分鍾就又忘記。(純屬個人抱怨)
講者們認同的是,要想梗的兩大要件:
- 你必須要有空閒的時間能夠好好的去思考
- 累積知識量
古人告訴我們個人的能力是薄弱的,一雙筷子的故事大家都有聽過,一個專業團隊或許能夠操作兩個以上的粉絲團,一天產出 40 個梗去餵這兩個粉絲團。如果你是一個人操作,可能一天能有一、兩個梗就很不錯了。
如果不想自己崩潰,請「相信專業,交給專業的來,剩下的就期待奇蹟吧!」《老天鵝娛樂--丁豪》
丁豪給出了想梗的【三字真言】--「抄」、「TA」、「媽」。
「抄」:就是建立在別人成功的基礎上。一開始自己想不到就多去「觀察」、「借鏡」別人怎麼做的,第一個爆紅的可能有 50 萬觀看,如果你能學得好、學得快,或許也能有個 20 萬觀看,再下來可能就剩 5 萬了。
不過也不要都只抄台灣的,打開 Youtube,選擇地區,多看看國外火紅的影片,帶進來台灣或許會有不一樣的高度。(不要侷限自己的目光,EX:很火紅的液壓機影片,不過為什麼台灣都沒人拍?)
「TA」:他想看什麼就給他看什麼,諂媚一點、媚俗一點,OK 的!找到你 TA 想看的東西,持續的餵食,他們才會一直深愛著你,不一定要多創新、多有梗,重點是「TA 們愛看」。
「媽」:像個媽媽一樣,全方位的呵護、照顧你的粉絲,下了班也要繼續,無微不至。粉絲有的時候在乎的是一種互動感,如果下了班就不甩他了,他可能覺得「R~~~那個粉絲團經營的小編也還是一樣,是個上班族 R~~~真沒趣。」不過如果能持續的互動,製造暖心感或歸屬感,那粉絲自然也會黏牢。
對於貼文的梗,陳思傑認為是:執行力>邏輯>創意
執行力:就是效率,也是最重要的東西。假設時事議題,比別人先貼文出來,或許梗用得普普通通,也是能取得不錯的效果,先貼文出來的容錯率,就是比晚貼出來的,來得高許多。社群貼文首重的就是「執行力」。
邏輯:要符合行銷的意義,也必須要有正確性。不是看到東西或想到梗就一直貼,而是要思考 TA 想要的是什麼,需要的是什麼,再去貼文,不然不相關的東西帶來的流量也會是你不需要的東西。
創意:需要有一定的契機或靈感。不可能隨時都能有很好的創意產出,必須平常就有所積累,或許在哪個不經意的 moment 就會來次大爆發。
張志祺:有事想做-->做不出來*3-->找團隊
張志祺認為這是他的「自我覺察」的一種方式,當有件事情你想做的時候,可是卻做不出來,當你遇到三次的時候,就該去找團隊或者外包給別人幫忙。
常常我們會有這種情況發生,但我們很容易就下意識的略過,之後就漸漸的無感了。但同一件事情會發生三次,就代表有可能發生第四次、第五次,而這時候我們應該有意識的去「覺察」這件事情並解決。
在社群上有時候也會遇到這樣的事情,這時候就要有這種「自我覺察」,去有意識的解決問題,而非放任問題,有時候放掉的不只是問題,更可能是一個商業機會。
除了 Facebook 以外,有其他的行銷通路嗎?
陸子均首先推薦的就是 Google Adwords。 利用關鍵字,環繞關鍵字去操作,Google 的分析其實和 Facebook 是互補的,就像是你不可能在 Facebook 上搜尋波多野結衣,然後幫她 2017 年的女優競選投票,不過這個動作是有可能在 Google 搜尋產生的。而且比起 Facebook 來說,Google 的搜尋結果會更加的精準,所以可以好好的去操作 Google Adwords 去和 Facebook 作搭配,互相拾遺補缺,能夠有更好的績效產出。
「會員」也是一塊。 掌握了會員的聯絡方式,縱使平台倒了,但依然可以持續進行聯繫。雖然以目前才開始操作會員來講是有點慢了,因現代人有太多元的平台,或許會員資料也不見得能聯繫得上人,但會員卻是一個值得去經營的行銷通路。
我想,在會員的身上可以更深掘出個人之於品牌的價值,CLV 做好,會員絕對會是很強勁的行銷通路。
再來,會員會註冊的原因是因為「有利可圖」,在能滿足「有利可圖」的狀況下,如何誘使人家願意來註冊我們的會員,而不是單純的送購物金、每週一次的促銷 EDM,是在切換行銷通路的時候,我們應該好好考量跟規劃的。
張志祺也提到可以用名單、電子報進行 CRM,日常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。
QA 部份,有人提問在有趣有梗的貼文背後要如何操作,陳思傑回答,他們可能會有一些 Soft Content 或 Hard Content 。Soft Content 用來做曝光(有趣有梗的貼文), Hard Content 則用來做導購(主要是投廣告、介紹產品,不太會在塗鴉牆上出現)。
但在 Soft Content 時,每篇會附購買連結,有產生點擊就能夠藉此累積受眾資料。之後做 Hard Content 時,就可以將這些受眾資料進行整理後投放,能夠有效的提高精準度。
社群平台或許會死,
但社群會留下。
KOL、社團或品牌或許會死,
但 IP 會留下。
建不建議大家都要做社群呢?
最後的結論,我想以目前台灣來說,是都需要去做做看的,不過要針對目標族群去做社群。如傳產做社群,如果同業都沒有做,就只有你有,那可能就會變成你獨大,進而起到幫助公司的效用。但做社群必須要找「對的人」去做,還是那句老話「相信專業,交給專業的來」。
但也不一定是只能做線上的社群,有些產業線下的社群或許比線上更有用,例如:骨科醫材,你的 TA 都是不太常使用 Facebook 的人,就算你把 Facebook 經營得再怎麼酷炫,對你的公司還是沒幫助,還不如多辦兩場座談會,多去醫院開場演講,這些線下的社群連接,會比把資源投注在線上社群實惠得多。
社群,就是要打小不打大。
精準最重要。
《只要有人--陳思傑》
目前的社群,讓我們更容易找到屬於自己的小眾,對這些愛你的小眾去付出,能夠得到的回報會比你雜亂無序的灑網來得多的多。
小結
回到最一開始,社群,就是一群人有著共同興趣、喜好或利益,集中在同一個集散地。
平台或許會死,但社群不會倒,因為這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,群聚動物總會有一個自己的社群。你可以覺得 Facebook 機車、很靠邀,但在台灣,目前最大的爸爸就是它,你得服它,跟著它定的規則走才行。可以轉移平台發展,但一開始還是需要從 Facebook 為主,其他平台為輔,等到能夠自力更生了,朝哪裡走就端看自己的決定。
我想社群操作,需以 Facebook 為主,但不忘持續深耕自己的多元行銷通路,心有餘力就好好為自己的粉絲團小編組好團隊,或是外包給專業的來。
想好你的行銷目的,找到你的 TA,剩下的就靠不間斷優質的內容長期經營,社群這條路不想走也會走到,走上了,那就試著走得更遠一點吧!沿途總會有許多人和你一同努力的! #小編不孤單
EmoticonEmoticon